当前位置:情怀书院>女生耽美>水心语> 番外四:悼女辞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番外四:悼女辞(1 / 1)

“东海,你是如此浩浩汤汤,长浪惊涛。而我的女儿尚且年幼,你为何要夺走她的性命,让她不能归家?”

七日前,吾刚回族中,便闻小女溺于海边,救回时已无鼻息。吾顿感神思痛彻,追悔不及,终日难眠,举族同悲。

小女女娃,自幼喜乐世事,率真好动。尝与同龄童子共学手艺,因其聪敏,多尽工早于他人,故他孩尚学而女已玩矣。

吾每得闲,女娃便急于听吾讲述天地之变化、月历之更替及草木之性理。日常制陶器、辨五谷、听五弦、习舞蹈。于内,助母姨纺织衣裳,于外,仿壮丁翻弄耒耜。是故族人皆爱之。

然女娃有一点终令吾不安。她若有伴,则聚于外野采摘葫芦,或聚于午市嬉闹玩耍;无伴,则独游他处,不予相告。吾每命人跟随,女娃不喜,皆藏暗处不出。吾与其母奈何不了,只得随她而去。

一日,黄帝轩辕氏姬邦卉忽遣来使,告族人有异病,请吾速去。吾至,但见病人抽搐不止,身体多处瘀肿,更甚者神志不清,全身散寒。询问近日所行之事与所去之处,几人却含糊其辞,说法不一。吾不解,又问,几人竟不与应。吾恼欲出,便被轩辕氏拉去一旁。之后轩辕氏所言实令吾惊疑,然几人情况确未所见。时值天下诸侯纷争,民生不定,为保现今之势态,吾起誓不与外人语。

因不忍见黎民病苦,吾决定亲往一处探查原因。轩辕氏疑虑,认为不妥,忙翻出一物与吾查看。此物形似莲花,但绝非寻常之物。吾尝其味微苦而性温,或可救急,遂命人入药。几人服下后,渐有好转。然吾仍觉有必要追本溯源,摸清几人发病原因究竟于何。

吾之先祖神农氏,生于姜水,以‘姜’为姓,又以火德服人,世称‘炎帝’,吾乃其八世后裔姜榆罔。先祖既有‘神农’名号,后世子孙自当有为救苍生出疾苦之担当。归后,吾借‘勘察东方土地是否适宜耕种‘为由,悄然西行。一夜临水而眠,竟梦得一金乌与蟾蜍池边对话,虽不通其语,但见二者面色凝惆,便知定非好事。许久,金乌飞走,神色决绝,蟾蜍表情亦是不堪,似跟却留。吾正觉奇,忽闻响动,见另有一蟾正从吾身后跳来。吾一惊即醒,不知此梦何解,但觉不祥。思来想去,终决定先行归去。

然吾实未料到,正因假借’东游‘之名,致使女娃寻路东去,途径瀚海,溺而不返。惊闻噩耗之初,吾捶足顿胸,懊悔不已。日看其物,夜思其样,襟湿不干,妻恸难言。后有外族三人,自言于一山中见过吾女,当闻女娃离世时,其中一人嚎哭不止,其情之切令吾心愈悲。吾向其余二人问之,并按一人所言寻到他们先前所遇之处。然,女娃已逝,睹物何用,徒增伤感矣。

女娃去五日,吾又入梦,原是女娃所拖。女告于吾,她之魂魄已化为鸟,每日往来于发鸠山与东海之间。海既噬她性命,她便誓要以石木平之。吾见女已喜,又听此言,心下哀伤,劝她放下执念,莫再为尘世拖累,吾与其母但愿她能长足安乐,别无所求。女却不从,执意填海。吾叹她一如生前执拗,正欲再劝,却见她身后旋一海燕,鸣声轻快,女闻即和之。

女后道此海燕因感其坚毅,已三日为伴,不愿离去。吾见那海燕身形灵逸隽秀,本可畅意翱翔于海天,却宁愿陪伴吾女完此宏愿,心中立感释然。

“女儿,若你终能与此良伴长相厮守,为父便祝愿你们天长地久,永无离别。”

“多谢爹爹,女儿这回必会保护好自己,爹爹也要告知阿妈,让她不要再为我伤心了。“吾女道焉。

两日后,吾临东海告慰其灵,叹颂间,吾伸右掌覆向海浪,遥望天际。

终道:“今日,为父便在此为女儿祈福,愿你的填海大业:必有所成,不负此生!”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注:

五弦:即琴,“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”。

耒耜:音同“垒肆”,一种农具,后发展为“犁”。

午市:炎帝推行的一种以物易物的集市。

相关文献:

“日中为市,致天下万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。”

发鸠山:“鸠”音同“纠”。属太行山支脉,位于山西长子县西,山下村落有30多株遗留约2亿年的古树化石群落。

相关文献:

“发鸠之山,其上多柘木。有鸟焉,其状如乌,文首、白喙、赤足,名曰精卫,其鸣自詨。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,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,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漳水出焉,东流注于河。”(西山即指发鸠山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