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情怀书院>武侠修真>红楼读书郎> 第253章 贾家寿宴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53章 贾家寿宴(1 / 5)

临敬殿内,李贽的怒火还在继续,陈恒却已经开始停笔发呆。倒不是他不想记,而是得了李贽的亲自授意。没办法,这位当朝陛下骂的实在太难听了。有过行伍经历的李贽,骂起人来也是唾沫飞溅,新词跌出。叫人别开生面,耳目一新,叹为观止。

这样的字眼,谁要是敢一字一句写在起居注上。那就是阎王许你寿八十,你却三岁开始吃砒霜。陈恒都想好了,等到今日下值时,以一句‘兹事体大,朝野震惊,陛下甚怒’来概括。也免得后世子孙看到了,不学好。毕竟学好不容易,学坏一出溜。

发呆也不是没事干,陈恒低着头,脸上要做出凝神忧虑状,以示龙威震怒。可他心里却在思考这次海事司的事情,要想理清前因后果,还得从海事司设立之初说起。

长话短说的讲讲,海事司成立时,为了避免影响到漕运上的钱粮运输,亦是为了稳住大局。除了招拢一批闹事的漕工转行外,朝廷是明令过两事不可混合一起。相当于钱粮这份铁饭碗,还是留在漕运手上。海运上,只做各地各家商主自己的采买运输,以刺激沿海的民间商贸。

这样见效虽然慢,但胜在小步前进,稳住江山社稷。没办法,大雍太大了。甚至说,中原的王朝一直都是如此。治理如此广大的国土,

小国寡民的治理方法,放在大雍上,不是不行,只是难度会以夸张的比例相乘。朝廷奠定好了海事司的思路,到了选官任人时,正好是会试结束许久,新一批官员都已经分好去处。能调取的人数有限,自能从已有的京官中选取。

这明显是个油水很大的衙门,吏部那段时间,为了安排海事司的职务,捞了不少油水。而定下的这批人里,有勋贵中待家的子弟,有国子监的监生,还有六部里历事已久的官吏。

这批人要文有文,要武有武。有背景深厚者,有深谙朝廷衙门关系者。初到海事司时,还能循规蹈矩,慢慢熟悉事务。半年后,不知道哪个鬼才动了心思。

既然海运如此便宜,我们何不把漕运上的钱粮,拿到海上运输,再把账目拿过来挂在漕运上。如此瞒天过海,赚到的钱,上下打点,该平分就平分,该吃喝就吃喝。大家的日子,岂不是增增日上?

应该说,想到这个方法的人,真他妈是个人间鬼才!!

此法一出,当即有不少人心动。大家为了跑这个官,都给上司送了不少银子。再不回些本,家里的孩子都要光屁股出门了。

初时,只是几个勋贵子弟牵头,领了个门生、小吏,在漕运上挪了几艘粮船偷偷运输。结果一趟下来发现,竟然是一本万利的买卖。这还说什么,干他娘的。

其后的过程,倒不必多做赘述。该打点的,好好打点。能使关系的,就把家里的关系都用上。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,也是安心当起敲钟和尚。

上下一气,人人发财。真可谓是做大做强,再创辉煌。原本这事也能一直瞒下去,毕竟一个衙门内部从上到下,都串联起来。做起账目来,岂能不天衣无缝、无懈可击?

可也是他们自己倒霉,更是胆大妄为过甚。六、七月的海上季风时节,还敢叫人偷偷运粮。这次有四艘海船,直接在海上沉没。连人带货,一个都没救回。

其实到了这一步,也还有回旋的余地。却不知道他们这些人,是怎么吩咐的手下。原本答应好要给船工家人的补偿,竟被下面的小吏、官兵拿去贪了。真是滑天下之大稽,亦是人心不足蛇吞象。

河上的漕工百姓哪里肯忍这口气,几十户人家合在一起,跳过县衙、州府直接告到大理寺、刑部去。这背后有没有人指点,真不好说。不过这案子,却是闹起来了,这才引起临敬殿的震怒一幕。

到此,户部的温大人肯定是要传唤的。他的侄子温彧,曾担任海事司的主事,少不得要深陷其中。谁知,温时谦早有准备。李贽刚刚才发完火,他就从袖子里掏出一本奏折。上面记述了近两年,海事司可能造成的钱两损失。

从建平二年开始,以江苏、浙江等地的港口账册为证。共计有一千五百六十二艘粮船偷偷加入海运,总计运输了一百五十万担漕粮。这么多船,一共只费了一百四十万两。相比起漕运,一共少了一百三十万两。

这样一听,是不是还算行?近两年,才这么点银钱?上下打点,分到每个人腰包才多少钱?可是……可是,这些海粮,是按照漕粮的价钱,往上头报的啊。

百姓的漕税,亦是要按原先数目交的。光这一点的钱,朝廷就要损失近三百八十八万两。不到两年,近五百多万两的真金白银,进了海事司官员的荷包。

大家人人吃饱喝足,而百姓一边要交漕运交税赋,一边海上的漕工,又凭空少了了一千多条船的收入。啧啧啧,个中事情、影响,用一句兹事体大,都算差一等意思。也难怪今日的李贽,会有如此作态。

大案,肯定是大案了。这案子不通天,不严查严办,也枉费李贽在殿内发的火。各部主官,迅速到场。

这小老头更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