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情怀书院>武侠修真>红楼读书郎> 第269章 世间安得双全法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69章 世间安得双全法(1 / 3)

堂内的讲学已经结束,面对士子们踊跃的提问。陈恒只得回答过几个,才在山长和夫子们的掩护下,被带到私下接待的会客堂内。

将贵客引至上首与山长共座,剩下的夫子以学正为首陪坐两端。大家都是文人墨客,能讨论的东西除了四书五经,自然是围绕陈恒先前的讲课内容。众人的言辞,多有赞美之意。陈恒笑纳过几句好言好语,就把话题引到自己的另一桩来意上。

“状元公,是要在县内再办一座学堂?”刚刚听到这个消息,山长忍不住亮了亮眼。他一时没弄明白,今日两方接触也算融洽。自家书院也没做错的地方,怎么县令大人就急着要另办学堂呢?难不成是要取府学而代之,相互间别一别苗头?

见山长跟书院的学正悄悄对眼,陈恒就知道他们会错自己的意思。忙笑着解释,先将自己跟商贾的约定一一道来。

“因是他们出资办学,所以这间学堂主要还是以培养船员为主。”陈恒的耐心很足,一番温言解释,也让众夫子的眉宇稍稍舒展,“只是要出海下南洋,要大字不识,出去办事难免不便,也失了我朝的体面。”

“所以我才想请山长和诸位夫子,从书院里选出些德才兼备的士子,到学堂上教授些四书五经。也算开蒙发智,教这些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。”

听到还要从府学里选出教书先生,山长的心思稍安。他算明白了,陈恒并没有另起炉灶的心思。既然是件好事,那帮上一二也无妨。只是……

“只是老夫尚有一事不明。”学正轻咳出声,替自家山长发问道,“这学堂里的童子,状元公准备怎么办?要去何处招收?”

其他后知后觉的人,亦是轻拍大腿。对啊,一个县内有余力供养读书人的人家,来来去去就那么多。这事,说到底,还是要抢生源嘛。

状元公所说的学堂,背后又有商贾出资,又有华亭县撑腰。真要抢起来,正蒙书院岂不是被动?

陈恒轻笑着点头,他正要回答这个问题,忙道:“这间学堂是由商贾资助,读完出来的人,五年之内不能参加科举、不能改籍迁户,以还商贾之恩情。”

张尚德等人,到底不是出来做慈善。若是一应投入,到最后读完的士子,一窝蜂涌去参加科举,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而这一条,就把山长等人的疑虑打消大半。

“至于招收的人选……”陈恒沉吟片刻,解释道,“年中府内刚受了灾,乡间、养济院里,有不少失孤的孩子。他们无父无母,也缺少养活自己的手段。这间学堂,只会招收他们这些人。”

两番话,说的众人心中担忧尽去。安下心的山长,当即赞道:“状元公宅心仁厚,此举足以让养济院的孤子对您感恩戴德。”

学正亦是点头同意,赞不绝口道:“难怪状元公前番会说,这间学堂里不收取任何费用。原来要收的人,是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。状元公放心,到时过去教书授课的士子,老夫一定会细心挑选。”

见堂内其他人也没有反对意见,陈恒总算露出笑脸。他知道,此事跟书院和民间的私塾、学堂,并没有根本上的利益冲突。那些孤儿,自己也缺少读书的本钱,本身就不在这些学堂的招生范围。

敲定一事,陈恒又把

有了之前的事情做铺垫,山长等人也没有拒绝。而且他们看的出来,此事对府学的士子亦有好处。历事的好处,就是开拓眼界,增广实务。既能除去些士子身上死读书的毛病,更别说县衙还愿意为历事的士子支付工钱。

“状元公放心,此事我们会吩咐下去,不会耽误县衙的大事。”

得了山长和学正的承诺,陈恒连连拱手感谢。他这次来府学拜访,算得上收获颇丰。其后的众人又闲谈一阵,等到将要离别前,才有一位夫子起身发问。

“状元公,在下有一事想问。”

“但讲无妨。”陈恒点头相邀。

“今日状元公给府学的士子留下课题,谓之‘女子无才便是德,作何解’。此题,在下亦有些许不解之处,恳请状元公指教。不然等状元公回去,士子问起在下,唯恐自己误人子弟。”

这位夫子心里也是苦,状元公轻飘飘抛下一题远去。到时负责阅卷评卷的人,却是他们。此事,若没有个大头出来顶锅,谁敢说自己的意见、看法就是正确,能被世人所容。

是这题啊,陈恒笑了笑,连忙请这位夫子先坐下。见堂内有不少人,亦是露出求问聆听的神色。他在心中想了想,才道:“此言出自前明陈继儒的《安的长者言》,诸位夫子应该都清楚吧。”

见不少人点过头,陈恒便继续道:“诸位且看,此书名叫长者言,想来陈继儒编写时,是存了教导晚辈的心思。即为长者言,世间可有尊长不盼着晚辈读书发智,明辨事理者?”

从书名入手,陈恒以此话做引子。注意到众人露出思索之色,便稍稍顿声。

若天下都是这样的长辈,又岂会有今日的盛会,在座的诸人。大家思及此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