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情怀书院>游戏竞技>风流大宋> 第55章 少年强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5章 少年强(2 / 3)

下,以“一言而可以兴邦”为限韵字;

宋代科举大多沿用隋唐体例,诗赋之题基本都从儒家经典中寻找。

先看这次的诗题“殷其雷”,出自于诗经国风中的召南,后世公认是借妻子呼唤外地的丈夫归家,而代指君王渴求天下贤良之士的求才之意。只有知道了这句话的出处,又正确地理解了它的意思,才有可能在考试中把诗的主题写对。

求才诗,秦刚稍稍长出了一口气。古代文人多自负其才,诗歌咏叹并劝君王惜才爱才的优秀诗作并不少见。如果要以宋代之后的名诗排行,清代诗人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中的那一首可排为第一:

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喑究可哀。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

秦刚本来并非一定要去做“文抄公”的,终是放不下这首名诗的题意切合,然后再用考场下发的韵书一查,巧了:龚自珍这首绝句用的韵脚是雷哀才三个字,正属于上平十灰韵,与限韵字中的“雷”字同属一韵。

可能用现代人的发音,会奇怪这“雷”为何会与“哀才”在同一韵,这主要还是由于古汉语发音与现代发音之间的变化差别。换句话说,“开哀台该才栽来呆腮”等这一批字,在宋代的时候,还是与“灰魁回梅雷崔嵬”等字是相同的韵音,都在“上平十灰”韵。反倒是“泰太带外盖”这些我们感觉是同韵母的字,却是在另外的“去声九泰”这一韵,而“蔡碍戴在”等这些字又是在另一个“去声十一队”韵里面。

限韵没有问题,那么对这首诗就没什么好纠结的了。考场的时间也挺宝贵,考题要求的是七律,所以原本的绝句只有四句,秦刚便要给它“狗尾续貂”,再添四句。

只是,七律比七言绝句并不只是简单地增加四句话。

就拿龚自珍的这首来看,原来的四句中并无对仗的句式,而七律却要求三四与五六这四句两两对仗的,所以就要在中间插入,而原先绝句的三四句铿锵有力,掷地生声,这时移到七八句作结尾也非常合适。

再看龚自珍的那首绝句的创作时代背景,是在封建王朝的末期,开头两句对腐败官僚体系及当时政局昏暗的批判之意有些过于强烈,考虑到此时是在朝廷的应试场合,所以还是要想法稍稍收敛一点激愤的意味。

所以秦刚在考虑,接下来的三、四句诗,文采不重要,但稳重感却是一定要加强,最好还是增补一点所谓的“正能量”。

然后根据七律的创作思路,在第五、六句适当引用些典故,也能为推出最后两句的绝唱铺垫氛围。

最终,在稿纸上几经思索,又涂涂划划,秦刚终于凑出了中间的四句,于是,全诗便成:

《殷其雷诗·九州求才》

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喑究可哀。问学圣贤破万卷,求索生民溯千载。

秦孝七国贤者来,燕昭千金马骨买。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

中间的四句虽说是差强人意,但是好歹从原来的诗意中,引到学子读书求知的方向,再提到了当面秦孝公对天下各国求才,燕昭王千金市马骨的典故,极好地呼应了主题要求,作了挺不错的中间过渡,还把七言律诗的基本格式都补齐了。

而且古人看诗,无非还是重看凤头与豹尾,中间的虎背熊腰也就放宽点要求吧。

再仔细诵读了一下,秦刚至少觉得自己中间添加的这四句,也不算是拖累原诗的节奏与水平。

这道诗题做完,时间大约过去了一个时辰。

于是接下来便是赋题,这一题目相对比较好理解,“一言兴邦”出自于论语中鲁定公向孔子的请教,就是想找到那种关键性的可以使国家昌盛的良策名言。

“一言兴邦……”秦刚再次审看题目,其实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之前所准备过的“富国强兵”,放在这里仍然也会是百试不爽的万金油。

只是,一则这本是计划用在明天的策论考试上的,二则即使是熟悉的内容,但是写赋的重点却是在字词提炼与句式韵律的讲究上,即使是用上准备好的策论文章,也是需要几乎重写的,也讨不得什么便宜。

所以,秦刚决定还是换个角度来想想:

富国者,良相也;强兵者,强将也。良相强将者,除了眼下朝廷已有的人才之后,未来的人才,必须要看成长中的各位少年也!

想到这里,一篇脍炙人口的绝唱名篇便瞬间映入了他的脑海中,那便是清末梁启超的那篇《少年中国说》。

当然,梁公的原文甚长,其全部文字几乎也无法完整地记得,但大多数人印象深刻的,正是这篇文章末尾一段的四字胼文式的内容,写得是气势恢宏、激昂流畅、韵律十足,朗朗上口。

更重要的,这段胼文内容的韵脚是下平七阳韵,也是符合限韵之中的“邦”字。

秦刚用心将这一段文字在稿纸上默出之后,算一下发现这一块的内容大约就已经有了百字之余,而本次考试的要求在五百言以下,一般来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